现在量化交易,散户该怎么办?
量化交易到底多少占比:20%左右或是真实水平
A股市场交易量的明显攀升引起各方关注。自7月21日以来,两市已连续35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9月1日更是创出了1.7万亿的年内新高。不少人将天量成交的源头指向量化,更有卖方抛出量化成交占比高达50%的“哗然”判断。
量化交易占比到底是多少?调查后发现,现阶段A股市场量化交易日成交额约为2000亿元,成交占比在20%左右。
千象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量化机构成交量占比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一是量化类产品的规模。目前中基协统计的量化类基金规模突破一万亿,但由于很多管理人为方便产品运作,通常会采取多个募集层+同一个交易层的方式,因此实际规模要打一定折扣。
二是换手率,随着管理规模的增加,头部管理人交易降频是必然趋势,管理规模几百亿的头部机构不可能仍然维持年化200~300倍的换手率。按照目前策略来测算,当量化股票策略超过100亿时,年化换手率就会下降到100倍左右。考虑到头部机构在量化类产品的规模中占比较高,预估现阶段量化类机构每天换掉的股票比例应当在20%以内。
量化其实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让计算机自动完成交易。
神秘的量化交易,给A股带来哪些影响?
第一大类,是量化选股类,最经典的就是多因子选股。先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出和股价上涨关联性高的因子,比如低估值因子、小市值因子、成长因子、动量因子,然后选出自己想要的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给股票来打分,分高的股票入选,之后按得分轮动。
选股类的量化策略,根据想暴露的风险不同,又可以分为几种。
1. 市场中性: 在选股的基础上,同时做空期指,来对冲大盘波动。只希望赚选股的alpha收益,而不想承担大盘波动的风险。
这类策略在2015年以前表现特别好,原因是那段时间期指升水,也就是期指的价格比指数高,做空期指还能赚到升水的收益。但2015年之后,期指就变为贴水了,这类策略的表现也就相应下降。
我的读者里有不少今年都在做滚IC吃贴水策略,之前有人问,为什么期指会持续贴水。从量化的角度就可以理解这件事,贴水实际上就是想做空的人付出的做空费。如果市场中性策略能赚大钱,那就会有更多的人跑来做,增加做空期指的需求,期指贴水就会扩大。直到这个策略不再暴利,那贴水就稳定下来,形成了市场的平衡。我们吃贴水赚的钱,就可以理解为是因为提供了做空功能,市场中性策略分享给我们的收益。
2. 指数增强:
这类大家应该熟悉了,公募基金里就有很多指数增强基金,是在复制指数成分股的基础上,通过部分量化选股,争取超额收益,赚的是beta+alpha的钱。
3. 股票多头:
这类在公募基金里也很流行,就是个主动管理的股票型或者混合型基金,但是选股是按照量化的方法来的。
第二大类是套利,就包括大伙关心的高频类量化策略。虽然这类策略的资金量没有量化选股多,但交易频繁,贡献了量化主要的成交量。
套利就是去抓市场中各种稍纵即逝的机会,不断积累小利,方法很多,我举几个例子。
最简单的套利其实就是做市,做市商在买一和卖一价位同时挂单,给市场提供流动性,同时也赚取买一和卖一之间的差价。现在A股里,很多ETF为了增加成交量,就都引入了做市商机制。
还有更复杂的方法,都是针对这种短期价格变化,依靠快速下单成交来获利的,国外市场做得比较多。但A股因为有T+1机制,得有底仓才能变相完成T+0交易,所以这类套利并不那么流行。
在国内期指是可以T+0交易的,很多人会通过期指做类似的套利。比如跨期套利,近月的期指合约价格比远月的高,两者的差价经常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如果发现差价偏大,就可以同时近月开空、远月开多,做空差价,期待差价收敛,反之差价偏小,就同时近月开多、远月开空。
你们听我这么讲,觉得赚钱是不是好容易?其实也不是那么好做的,跨期这个我就做过,经常是一段时间持续赚小钱,收益不错,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出了个意外,比如合约到期前,差价没有收敛,弄不好就要亏一笔大的。所以做量化一样内卷,要不断优化策略、提高交易速度,才能有钱赚。
高频量化对市场是双刃剑,好处是活跃成交,给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坏处是容易造成市场波动,有金融风险。这几年在全球都是监管的重点,因为这类策略容易引发市场大波动。
比如当市场因为某些利空大跌一下,就可能触发到某些量化策略的平仓或开空判据,因为很多策略都同质化,就会造成策略之间的连环踩踏。这时候,平常活跃的其他策略监测到市场异常,就会暂停交易,又造成市场成交量锐减。只有抛单,无人接盘,就会导致市场闪崩。近年来国外市场也多闪崩,量化盛行就是个重要原因。
原创文章,作者:菜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0on.com/226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