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神仙指责财神嫌贫爱富,光给富人送财而不给穷人送,使天下的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越来越穷。
财神很委屈:“不能怪我,这都是命!人各有命,有的人生来就是穷命,你送给他财富他都不要。”那位神仙不相信财神的话,说财神在狡辩。财神说:“既然你不相信,咱们做个试验看一看。”
说话间,正好有两个穷人从前方向这边走来。财神把两个明晃晃的金元宝放在两个穷人必经的小桥中间。那两个人刚走到桥头,一个穷人对另一个说:“你别看这桥很窄,我闭眼就能走过去。”另一个穷人说:“那咱俩比一比,你能闭眼过去,我也能闭眼过去。”于是两个人约定好,都闭着眼过桥,谁也不准睁眼。
走到桥中间时,前面那个穷人的脚碰到了一个金元宝,他埋怨了一句谁还把一块石头放在桥中间后,用脚踢开了金元宝。财神把另一个金元宝移到后面那个人的脚前,那个人碰到后,说道:“我也踩到了一块石头。”然后也是一脚踢开。
那位为穷人打抱不平的神仙看着这一切轻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这个故事自然是虚构的,宣传了一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秉持类似迂腐观念的人还真的大有人在,我们不是经常听到有人说:“唉!有什么办法呢?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就是我的命。”殊不知,正是这样的迂腐观念束缚了他们的脚步,让他们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营营苟且。
事实上,很多穷人之所以一生穷困潦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迂腐的宿命论思想“阻止”了他们的致富行动,让他们甘于在贫穷的泥潭中生活。在他们看来,“人穷是命”乃命中注定,不可更改。这种情况下,“骑马坐轿修来福,推车担担命该然”自然成为了他们人生中持之不移的座右铭。这样的想法把他们牢牢系在贫穷的铁柱上。
作家陈剑平在《富穷对话录》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人,生而贫穷并无过错,死而贫穷才是遗憾。”道理很明显,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这不可以成为你放弃努力的理由,更不应成为你甘于平庸、甘愿受穷的挡箭牌。
事实上,人是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把握自己人生命运趋向的。人的命运绝不是生而注定的,生于贫寒之家,不代表就一定要与清贫为伴,历史上出身贫寒,最后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富甲一方的人大有人在,关键是要看自己有没有想改变命运的想法以及为这个改变做出了多少努力。
西奥多·帕克是美国近代史上很有名的一个人物,他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优秀的木匠。由于没有钱,从8岁起,小帕克便没有正式上学,经常与父亲一起干农活。虽然没能在学校受到教育,帕克却一直在坚持自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想方设法自己赚钱买书,或借小伙伴的书抓紧时间读……
如何理解新三板公司的含义?
八月的一天午后,帕克与父亲一起在地里做农活,突然说:“爸爸,我想明天参加哈佛大学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考试。”父亲知道儿子虽然没能进学校读书,却一直在自学,而且非常用心,梦想有一天能考入一所名牌大学。他很佩服也非常支持儿子的做法,所以痛快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第二天,帕克起得很早,风尘仆仆地走了10英里路,赶到了哈佛学院。在考场上,帕克从容自如地做完所有试题,第一个把试卷交了上去。考试成绩很快下来了,帕克发展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那天回家,帕克把好消息告诉了父亲。
“我的孩子,你真是好样的!”父亲兴奋地夸奖道,“可是,我没有钱供你到哈佛读书啊!”帕克懂事地说:“爸爸,您不用担心。我不会搬到学校去住,只要利用家里的空闲时间来自学就够了。只要通过考试,我就能拿到一张学位证书。那样,什么都好办了!”
两年后,帕克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顺利地取得了哈佛学位证书。多年以后,这个穷苦的孩子成了美国一代风云人物,先后成为废奴运动倡导者、社会改革家,国务卿、首席大法官等人的密友与事业顾问,对整个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上面所说,人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但是我们不能让起点决定我们的终点,出身决定我们的命运,一定要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然后化想法为动力,努力坚持前进,可能最终你不管如何努力,付出多少,也成不了西奥多·帕克,但是努力下去,你一定会成为不再“一直贫穷”的自己。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些出身清贫的人之所以能够走上富裕的道路,固然少不了勤奋好学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力,但更加不可或缺的是改变贫穷命运的想法。
如果一直信奉“人穷是命”,只会对富有望而却步,那么,一生注定不会有大的出息,只能与穷苦、自卑为伍。因此,要想挣脱贫穷的枷锁,首先就要更新一下自己的头脑,把“人穷是命”的迂腐思想扔进垃圾桶。只有清除了头脑中那些迂腐落后的思想,才能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世界上一切的财富和一切的成功都始于一个人观念的转变。”这是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的一句名言。
观念上的转变带来的是行动上的变化,而不同的行动自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财富无根,只要内心充满“向钱看”的强烈愿望,化愿望为无穷动力,辅之以积极向前的行动,就定会让财富向自己转移,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原创文章,作者:菜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0on.com/22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