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三个问题:
1、中国辛辛苦苦赚的美元为啥要拿去买美国国债,给老百姓分了不行吗?
2、中国买了那么多美债,美国会不会抵赖不还?
3、中国抛掉美债,美国会崩溃吗?
咱们一个一个说,先说第一个。
1、为啥要买美债
有很多人觉得,中国买美债就是为了给美国纳投名状,最好的选择是给自己的老百姓分了。
其实没法分,因为已经分过了,再分一次就通货膨胀到崩溃了。
先说外汇是哪来的?
绝大部分外汇是中国企业跟外国企业做买卖过程中赚的。比如老王有个服装厂,生产衣服卖到美国,美国人收了货,打了10万美元的款,这部分美元就被打到了老王在中国的账户上。
但是老王去银行取钱的时候,取出来的不是美元,而是等值的人民币,63.7万块,大家看懂了吧,美元到了中国已经直接兑换成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了。
中国的外汇储备,本质也是无数个老王这样的企业,在跟美国人做买卖过程中收到美元,换成人民币,美元留在了央行,等价人民币打到了老王账户。
同理,老王准备升级下自己的设备,要花10万美元去德国买,就不能直接用人民币,他得拿着63.7万去银行换成美元,然后打给德国人,德国那边发货过来,这个时候我们央行的外汇就少了10万美元,德国就多了10万。
我们的外汇储备,就是这种美元不断进出过程中的汇聚成的池子,流入比流出大的时候,外汇储备慢慢会变多;流出比流入大的时候,慢慢会缩小。此外还有不少海外的投资,比如日本人来华建厂,要投资10亿美元,这些钱也变成了外汇,中国市场上多了67.3亿人民币。
印度那边投资和出口没中国多,他们只好依赖别的办法,有很多留学生和海外务工人员,他们的汇给老家的钱也会成为外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为啥美国那边动不动就拿印度留学生和工作签证说事,因为这事确实能伤到印度。
那这些钱能干嘛呢?
比如王健林前些年在海外买买买,老王自己的产业很少有产生外汇的,他主要做国内房地产嘛,他要到海外买产业,就得把他的人民币存款换成美元,然后去海外买产业,这个时候外汇是减少的。
此外中国有很多“国字头”公司,比如中国的那些钢铁巨头,要在国际上大量购买铁矿等原材料,这都需要他们拿钱去换美元,换成美元买铁矿。或者中国企业租借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这些都需要花美元。
改开之前为啥我们那么穷那么举步维艰,因为当时陷入了一个“怪圈”出不来,我们想买德国和日本升级设备,但是需要美元才能购买,可是我们的设备太老旧,生产出来的东西国际上没人买,也就赚不到美元,赚不到美元就没法升级设备,这就非常尴尬。
现在大家明白了为啥很多国家需要“世界银行”的贷款了吧,因为他们也陷入了这个大坑出不来,只有拿到贷款才能打破这个循环。那我国是怎么破局的呢?
当时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向日本卖我们的矿产和石油资源,比如稀土,大庆当时石油也很多,可以卖石油。当时的日本和现在的日本不太一样,当时的日本亚洲战略是让中国做资源输出基地,东南亚国家做他们低端产能聚集地。
另一条路是让海外华人来中国投资,他们带着美元,就可以给我国升级设备。
前文也说了,福建、广东、浙江都在海外有大量的移民,他们当中的有钱人有的是单纯为了盈利,有的是因为家国情怀,改开后他们回国投资,很快中国有了改开后的第一批能参与国际贸易的产业投资。
再后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产品可以低成本卖到西方,赚到美元后就升级设备,慢慢走到了现在。
回到本文话题,现在企业会在国际上购买原材料和设备,中国老百姓去海外消费等等都会消耗外汇,但是消耗速度小于产生的速度,所以就有一个三万亿的池子。
这些钱现在没啥可花的地方,刚才也说了,已经在国内兑换过一次人民币了,再兑换一次人民币就太多了,而且也没法做账。
如果让企业贷款拿美元去收购美国企业,美国又推三阻四不愿意卖,那只好换成美债,能赚点是点,不然就只能趴在账上一毛钱也不赚。
2、美国会违约中国的美债吗?
不太可能。
整体而言,美债信用很好,建国两百年,国债从没违约。
当然了,这不是他宅心仁厚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着想,而是担心今后没法再做生意,紧急情况筹不到钱。
两百年来的克制让它形成了史无前例的信用,美国能以全世界最低的成本借到钱,这也是他们能一直玩借新债还旧债的秘密。
中国银行余额宝(限额及理财详解)
英国纵横世界几百年,靠的也是可怕的信用,英国跟荷兰开战,英国人欠荷兰人的钱照样会兑付,不是因为英国人脑子抽,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坚持兑付,将来就可以从荷兰借到更多的钱打荷兰,等击败荷兰,抢了荷兰殖民地,就可以用殖民地的钱还给荷兰人,借力打力。
这段大家一定要理解了,这当中包含了盎格鲁撒克逊人最近三百年来绝大部分发展的秘密。
这个问题还可以再扩展一下,为啥有钱人有钱,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他们可以借到大量的钱帮助自己度过难关或者扩展新业务,比如以前恒大经常空手套白狼,发企业债就能借到钱盖楼,把楼盖起来赚钱还回去,自己吃利差。
但是信用这东西非常脆弱,积累可能需要很久很久,但是想毁掉却很快,比如恒大以前谁都觉得它不会违约,现在谁还敢那么确定?
回到本文话题,如果美国违约了中国的国债,信用破产了,下次他出了麻烦,一分钱都借不到,谁还敢借他?或者能借到,但是需要支付高额利息。
此外如果中国手里持有一百万亿美元说不定美国还考虑下,现在中国持有多少呢?1.0786万亿,在美国23万亿国债里只占4.3%,比例太小了。
大家可能觉得这也不少了,但是大家注意下,这段时间一个接一个“川普熔断”就让美股蒸发了15万亿,这次美国准备通过抗疫的国债也超过两万亿。相比较而言,中国那点钱真是个弟弟,美国基本不大可能因为这点钱损害自己天量的生意,就跟你不会因为几个烧饼钱就把身份证卖了一样,当然了,也有这种人,但是现阶段的美国应该没那么愣。
此外中国买的国债是不记名的,到期支付,这又是啥意思呢?
美国说要发国债,一个亿,年利率1%,你要是买了,每年给你100万利息,五年后你把债券拿回来,美国给你一个亿的现金。
你去认购后,到了第三年,你突然急用钱,想把债券给美国,把现金要回来,可以吗?当然不行,但是你可以转让给别人,反正债券上没写你名字。
这时候你就可以去债券市场上把这个债券卖掉,就跟最近一段时间恒大的债主们一样,担心恒大欠钱不还,八折折出售债券,高盛都入局开始抢购了。
这也是美债的另一个好处,由于它信用好,比恒大好一万倍,所以流动性太好,你着急用钱的时候想卖掉美债总有人买,如果违约一次,今后这么好的信用和流动性可能也就没有了。
也就是说,美国想违约,为了中国手里这么点债券得把名声搭上,最后还没法凑效,咱们依旧可以到公开市场上打折出售,所以几乎不大可能违约。
3、中国抛售美债美国会崩溃吗?
把上边的逻辑理解了,其实也就理解了这个问题。
如果中国出售美债,美国会不会崩溃?
不会,和美国不会违约中国持有的国债的原因差不多了,主要是我们手里拿的太少了,美国违约不划算,中国抛售也影响不会太大。
其实美债本身也是个商品,就跟几年前大家屯的盐似的,大家一起去抢购,价格就会上涨。
所以前些年大家一起抢盐屯的时候,盐价确实稍微上涨了一点,但是会一直涨吗?当然不会,因为对于政府来说,那玩意几乎无限供应,往市场上投放一批不就解决了嘛,事实上我国后来也是投放了很多之后,盐价始终没上涨,有人想炒盐来着,后来赔的底掉。
同理,后来有人向市场上抛售存盐,盐价跌到了低谷了吗?
也没有,因为上万吨盐在老百姓眼里不敢想象,但是在国家眼里啥都不算,全部吃下去了,变成了储备,盐价非常稳。
同理美债,我们现在持有的太少了,才4%~5%,如果全部抛向市场,美债可能价格会被打下去一截,但是价格低了自然会有人抄底,比如日本和沙特,他们就很积极,他们有大量的养老金没地方投资,此外美债的70%是美国国内的养老金等共同基金持仓,如果美债下跌,他们也都会抄底。
如果出了明显问题,其他机构实在是吃不下去,美联储也可以印钱把美债收回去。
事实上理解了美元怎么印出来的,就懂了美联储到底是干啥的?
首先要先经过美国的两院批准(两院代表的是人民和大户),财政部会印一批债券出来,并且在公开市场上兜售。
有点像你写了个借条,并且写清楚了利息是多少,然后去大街上卖这个借条(也就是债券),如果有人愿意借你钱,钱给你,借条他拿走,美国政府这时候手里就有钱了。
谁会买借条呢?中国日本英国沙特这些手里有大量美元没地方用的国家会买,此外美国的很多基金,比如养老基金,共同基金,还有有钱人也会买,整体而言,美债的70%以上是美国国内的各个基金持有的,剩下30%海外国家持有,以前中国是最大的持有者,现在是日本。
不过最大头是美联储,美联储去印一笔钱,然后把借条拿回去放保险柜,大家经常说的美联储发行货币,就是这么发行出来的。美联储的保险柜里放着的不是大把大把的美元,而是国债和美国老百姓的按揭放贷,当然了,现在已经存电脑了,不会真搞个保险柜。下图就是美联储内部:
也就是说,中国抛掉手里持有的4%的美债,依旧太少,可能会对美债产生巨大的冲击,但并不致命,过一段时间就恢复了。
事实上对于美国这种全球性大帝国,毁掉它自己的,只能是它的内部矛盾,当然了,这里说的不是美国的黑人和白人的矛盾,而是是他们帝国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那种贪婪、短视、利益阶层互相抵消形不成合力等等。
历史上的帝国更替,也很少是因为外部被击垮的,往往是自己内部矛盾重重,类似明朝那种,财政崩溃,食利阶层尾大不掉,内部各种势力犬牙交错,国家什么事都做不成,最后走向了衰落,其实美国现在已经有了这种征兆,咱们坚持自己慢慢发展就行了,咱们是上坡的神,他们是下坡的神,指望抛售他们的债券把他们搞崩溃这种操作本身就不现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将立刻清除。
中行余额宝怎么样(怎么赎回及转入限额详解)
原创文章,作者:菜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0on.com/154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