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面世超过10年,但加密货币始终未能走进每个人的手机。随着各国央行近年有意数字化国家货币,或再为货币写下新的定义。
不少深圳市民今年10月都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200元人民币。这200元并非以现金派发,也不是透过银行或当地已相当盛行的电子钱包支付宝及微信支付发放,而是触不到、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数字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联同深圳市政府,向五万名中签市民派发数字人民币红包,借此展开对数字人民币的测试。对于使用电子钱包驾轻就熟的中国人来说,以数字人民币消费并不困难,只需下载专属的手机应用程式,并在消费时扫描二维码,做法与现有的电子钱包相近。不同的是,付款过程不用连接网络,也不会有交易手续费。当你查阅余额时更会看见一张类似100元人民币纸钞的图案,仿佛在提醒你,数字人民币不只是存款户口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中国不是唯一一个有意推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简称CBDC)的国家。国际结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在2019年调查了全球66间中央银行,当中近八成央行表示正投入与CBDC相关的工作,而推行CBDC的主因包括提升支付效率、加强安全等。不过,一个硬币有两面,在各国追捧数字货币的同时,对于网络安全、私隐的关注也随之而来。而随着近年全球政局渐趋紧张,贸易争端不断发生,发展数字货币也可能成为抢夺国际货币主导权的手段。当央行、货币与数字化三者走在一起,所发挥的效用会否如想像般大呢?这一切答案可以由区块链说起。
在近年掀起热潮的金融科技中, 区块链(Blockchain)相信是最受注目的一项。北美信托银行(Northern Trust)在其《资产托管的重新想像:2030年全球证券服务前景》(Custody Reimagined: The Outlook for Global Securities Services in 2030)报告指出,金融市场在2018年进入数字化时代,其中区块链将占据重要地位,数字货币的使用会更为普及。区块链是一种交易的记帐及核实技术,交易能够以匿名方式记录在公开的网上帐目。当交易成为「区块」加进「链」内,往后便不能被取消或修改。其特质是去中心化,不再需要依靠第三方的中央机构进行交易及记录。北美信托银行亚太区市场提倡与创新研究主管Danielle Henderson-Gerace认为,金融科技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技术及数据去中心化,企业需要习惯去中心化的基础架构和网络,共享的数据将带来更紧密的合作。她强调,区块链会是未来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核心之一,并会创造新的资产类别,亦即是数字资产,用家可以更简单地转移和交换数字资产。
加密货币是最早建基于区块链的资产。2009年,身份神秘的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发明以区块链支援的加密货币比特币。其后,各种加密货币相继推出,较为知名及流通的有以太币、泰达币、瑞波币。「(加密货币)将权力归还给终端用家,」加密货币平台Crypto.com首席信息安全总监Jason Lau表示,「货币及财产的控制由一个中心化的银行体制,重新回到用家手上。 」随着疫情令人们更注重卫生,加上保持社交距离的习惯,电子支付及理财将进一步发展,他相信加密货币因而会更广泛地被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而目前较需要跨越的障碍是,让一般人都能够接纳这项新科技,并建立一个围绕加密货币的生态圈。Crypto.com成立于2016年,并有发行名为「MCO Visa卡」的加密货币预付卡。
其实以付款模式来说,数字化已经存在很久了,我们平时使用银行转帐都没有实体货币,香港浸会大学经济系讲师黄健明说,「加密货币的吸引,不在于无实体,而是采用了区块链,从而有匿名性及去中心化的特性。」然而,这些特性对于部份人来说却是缺点,特别是执法部门。黄健明续指:「最先吸引的就是非法活动,他们当然不会想让银行知道自己的活动。」加密货币近年已不时成为洗黑钱、逃税、勒索等违法行为的工具。美国司法部亦于10月发表报告,直言加密货币提供犯罪机会,威胁国家安全。「互联网最初出现时也被指会用作犯罪,」Jason Lau提出另一看法,「任何科技都可被用作欺诈及犯罪。」他指,最重要的是政府及企业有相应的措施,防止罪行发生。
除了要与非法活动撇清关系,加密货币要成为真正流通的货币,前路绝不平坦。「要替代货币,从来都很困难,」黄健明解释,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存在强大的网络效应,亦即已经广为公众所接受,较难改变,「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是很吸引,但去中心化以后,要由谁去推广此货币? 」他补充,在欠缺政府背书之下,一般民众、商户更难信任此科技,更遑论要跨越加密货币的科技门槛。另外,他指不少人憧憬加密货币会成为法定货币,因而视其为投资资产,由于供应未能满足需求,价格亦变得波动,影响作为货币的用途。只要上网搜寻一下「比特币」,不难发现伴随的新闻关键字总是「惨跌」、「血洗」、「爆升」等等形容大幅上落的字眼,相信市场早已见怪不怪。最经典的莫过于比特币曾于2017年全年急升13倍至近20000美元,惟到了2018年尾却重新回落至不足4000美元。财富管理顾问St. James’s Place Wealth Management Asia在10月发表的调查显示,加密货币是受访的香港投资者最欠缺信心及最感到失望的资产类别。该公司的香港业务主管Matthew Deeprose在记者会上回覆本刊提问时表示,投资者对加密货币的认识仍然不多。
而在中国内地,加密货币的发展一直受到政府压制。2017年9月,中国政府全面封禁加密货币的交易,将首次代币发行(ICO)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令全球加密货币价格急挫。然而,加密货币始终禁之不绝。今年8月,区块链分析公司Chainalysis指过去一年有超过500亿美元的加密货币流出中国。货币的发行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及央行不时通过调整货币供应的手段,达成刺激经济或控制通胀等目标。「政府、央行对于由私人机构发行货币是有很大的犹豫,」黄健明表示,加密货币威胁到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已遭部份国家禁制。但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多国央行亦一直在研究区块链、加密货币等技术。
「虽然许多经济体都不接受加密货币是法定货币,但大家都知道数字货币在今天的数字经济之下是有价值,因此不少国家自2010年开始探讨如何应用此项技术,」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表示市场对数字货币有需求,「不同国家,如中国、瑞典、乌拉圭、土耳其,都尝试推行由央行支持的数字货币。」2016年,时任中国人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数字货币将取代传统货币,并必须由央行发行。今年8月,中国商务部提出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多个地区作为数字人民币的试点。10月,深圳率先让部份公众试用数字人民币。而邻近中国的日本及韩国均已开展数字货币的测试计划。随着更多央行推出数字货币,Danielle Henderson-Gerace相信,透过区块链进行跨国交易的基础,有望在2030年之前实现以数字货币进行跨国、跨银行交易。
选加密货币交易所时看市场深度其实是假议题
新手选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时候只看市场深度其实不太有意义的,为什么?交易期货的时候,为了考量需要平仓风险,才会考虑到市场深度,避免滑价(slipage) 的问题。 再来是传统金融里
对于一般电子支付与数字货币的分别,黄锦辉解释,中国的数字货币项目称为「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简称DCEP)。他说,用家实际使用的体验虽然与现时的电子钱包相约,但不再由软件公司管理,而是改由中央银行处理。然而,去中心化金融本来是传统金融在加密世界的映射,当中央银行将加密货币重新包装成CBDC,又是否代表走回中心化的道路?「我们关注CBDC的时候,最重要是了解当中是否有匿名性,以及去中心化的记录系统,」黄健明说,以数字人民币为例,坊间普遍相信人行能够追踪到货币的走向,并存有记录,「这个可追踪性令人行更便利地监察货币的流量,有助打击洗黑钱及恐怖活动,亦更能掌控本来以现钞作交易的经济活动。」
「但问题是你知道我在哪里消费,有些人想去夜总会都可能不敢了,」黄锦辉笑说,私隐问题将是CBDC的一个难以解决的争议,用家最终需要平衡当中的优劣才决定是否使用,而政府亦要想办法取得市民信任。事实上,瑞典中央银行今年亦已开始测试其数字货币电子克朗(e-Krona),但与数字人民币不同,电子克朗采用区块链推行去中心化的结算。黄锦辉分析,目前的数字人民币作为中国内地「内循环」使用的货币问题不大,但如要与其他国家接轨,便需要考虑去中心化的做法,并可以利用香港此离岸人民币中心作试点。
今年4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前总裁陈德霖提议建立由人民币、日元、韩元及港元组成的数字货币,并利用区块链打造交易网络,从而促进区内贸易。10月,陈德霖成立公司「圆币钱包科技」,有意推出由区内多种货币合成的记帐和支付单位「圆币」。「中日韩三国在2000年中已开始探讨能否成立一个区域货币,」对货币政策素有研究的黄健明分析,这个「亚元」的构思是希望提升贸易效益,减低对美元的依赖, 「但变相要大家的货币政策挂勾,这就非常困难。」他强调,此需要各国协调,涉及高度的互信、长时间的磨合,在现时紧张的国际环境下难以实行。事实上,不同国家在推行不同财政政策的情况下使用同一货币,等于自动放弃货币政策的操控权,国家将难以透过货币汇率的浮动,调整进出口的平衡。以欧元区为例,德国等强国可规避货币因经济升温而升值的风险,大量出口货物,同时经济较差的国家如希腊、葡萄牙便无法透过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一直处于「挨打」状态,在债务的泥泞中越陷越深。
至于在香港推行数字人民币或数字港币,黄健明则认为前者的重点不在于数字与否,而是香港会否人民币化,如果日后两地经济非常融合,加上人民币可以全面自由兑换,那香港转用人民币并不足为奇。至于后者,他指香港市场规模较小,电子支付系统已相当成熟,再推行数字港币的效益未必能抵销科技成本。更重要的是,他指,不少港人关注私隐,现时对政府欠缺信任,数字货币更难推行。
显然,无论是加密货币,抑或CBDC,都有各自要面对的困难。那两者最终是会共存,还是伺机取代对方?Crypto.com的Jason Lau认为,CBDC的发展仍处于初步实验阶段,难以评论,但相信两者无需要互相取代,正如市场亦有很多不同的加密货币,各种货币均有其市场。「电邮出现时,很多人说实体信件会被取代,但我今天仍收到实体信件,」他说,「我们有iPhone,也有Android手机,这也是一样的道理。」但他不排实力较弱的企业或会因而被淘汰。
同样地,CBDC的出现,特别是数字人民币,会否撼动美元这传统国际货币的地位?目前,国际跨境支付仍是以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和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为主,并由美元主导。「国际间的交易已很少人会用现钞,全部采用银行转帐,纯粹将货币数字化,吸引力会有多大呢? 」黄健明表示,坊间不应将「数字」二字神化,而现时国际货币的惯性网络效应强劲,除非数字货币能令成本大幅下降,否则难以在短时间内打破美元地位。
无论如何,当货币继续走向数字化的道路,政府、金融机构及用家都将要面对更多的网络安全风险。从事网络安全工作多年的Jason Lau说,网络安全的一大风险涉及人为因素,例如越来越多的黑客利用钓鱼邮件,伪装成金融机构,骗取客户资料,其他的风险还包括采用第三方供应商的风险、云端及应用程式的安全,以及个人私隐。「特别是我们这行业,总会有新的风险的出现,」Jason Lau举例说,近年的Deepfake技术便为金融界的KYC程序(即认识你的客户或Know your customer)带来挑战,为防止有人利用Deepfake在数字世界冒认他人,KYC程序需要更多的改良,例如在应用程式拍摄客户的影像时,要求客户的眼球跟随画面指示移动。他亦强调:「保安及私隐是企业与用家的共同责任,即使我们提供很多安全功能,但你却只采用很弱的密码,那便是用家的问题了。」
北美信托银行的Danielle Henderson-Gerace则表示,监管系统将需要随着新兴技术发展而演变。在网络上进行的数字金融服务必须受明确监管,才能带来信誉和保证,否则新的技术将毫无用处,「我们需要提高监管的明确和安全性,以确保数字资产的安全。」她预计,随着数字货币急增,对于数字货币的监管亦会越来越严格,因此资产将逐渐流向受监管的机构,以保护用家。
那现钞与数字货币,到底哪一项较安全?「这是一个好问题,」Jason Lau想了一想后表示,疫情改变了他的想法,「当一位的士司机给你钞票,你不会知道有多少人碰过这些钞票,肮脏的现钞正令数字货币冒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初探全球稳定币的监管逻辑
2020年10月13日,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发布了一份对「全球稳定币」规则进行有效监理的安排(Regulation, Supervision and Oversight of Global Stablecoi
原创文章,作者:掘金K,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0on.com/120365.html